长平煤矿首采面回采期间覆岩运移规律研究
豆曙杰;李健;首采面回采期间覆岩运移规律的研究对提高矿山安全性和作业效率具有重要价值。以长平煤矿六盘区6301首采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对首采面回采期间覆岩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6301工作面回采至40 m时,老顶发生初次破断,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超前工作面85 m以内。首采面垮落带高度为20~30 m,裂隙带高度为30~40 m,弯曲下沉带延伸至距工作面顶板50 m及地表。现场观测表明,“见方”期间压力普遍高于正常回采期间。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在11.8~15.1 m之间,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在28.6~35.2 m之间,基本顶周期性来压步距为12.81~25.1 m。
基于实验分析的储煤场自然发火特性及监测预警研究
闫铁柱;呼应伟;李元波;杨明;袁治程;刘帅;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促使储煤场需求量增大,导致已开采煤炭储存过程中常伴有自燃现象,对煤炭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和危害。基于神渭煤炭管道运输公司储煤场自然发火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室内实验检测的方法研究储煤场自然发火规律,并根据以往研究和现场实际工况提出了自燃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表明,储煤场自然发火存在内因和外因2种因素,受到其自身属性和外界设备等的双重影响。根据对实验试管及控温、耗氧速度等理论分析得到了自然发火速度、CO浓度计算关系式;根据实验室检测得到煤样CO浓度与温度、煤样耗氧速度与温度关系;基于实验测定和自然发火周期计算式,得到储煤场压滤煤样和离心煤样最短自然发火期分别为26 d和29 d左右,并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监测预警的技术。
煤矿掘进工作面钻墙截流瓦斯抽采技术研究及应用
秦培建;张清勇;张红印;龙航;魏宗勇;以南家咀煤矿14501回顺掘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自然泄放和钻墙抽采2种模式下的煤壁瓦斯涌出特征。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泄放状态下,煤壁瓦斯涌出量随暴露时间增加呈指数衰减趋势,且煤层瓦斯压力越高,相同暴露时间内的瓦斯涌出衰减越明显;钻墙截流抽采作用下,煤壁瓦斯涌出量随抽采时间增加呈指数衰减趋势,且煤层瓦斯压力越高,相同抽采时间内的瓦斯涌出衰减越明显;对比2种模式下的煤壁瓦斯涌出规律发现,抽采50 d左右时的煤壁瓦斯涌出量相对于自然暴露情况降低了24%。通过现场观测2种模式下的煤壁瓦斯涌出量与巷道瓦斯浓度变化规律,自然泄放状态下的巷道口瓦斯浓度达到0.38%,而在钻墙截流抽采作用下的巷道口瓦斯浓度迅速衰减;抽采至5 d时,巷道口瓦斯浓度降低至0.29%,表明钻墙抽采对工作面瓦斯截流效果显著。
采动影响下断层活化致围岩失稳破坏机理研究
刘超;断层是工作面及其附近具有潜在脆弱性的地质构造,也是影响煤矿安全开采不可忽视的地质因素,为研究采动影响下断层活化致围岩失稳破坏,采用实际工程和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对断层影响区附近围岩变形破坏过程进行研究。基于离散元3DEC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采动条件下断层活化诱发围岩失稳破裂模型,对断层活化影响区的扰动应力和顶板离层监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采煤工作面的不断推进,采动应力逐渐增大;断层附近煤层采动与顶板位移关系曲线为锯齿状,说明断层活化影响区围岩处于静载与动载叠加的状态;断层附近围岩的应力和位移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大,越靠近断层面,位移逐渐趋于零,应力也处于较低的状态。
煤矿回采工作面“裂隙场-应力场-渗流场”演化规律研究
张克聪;胡士勋;蒙超;路东东;刘广兴;张波;倾斜煤层覆岩垮落与运移特征显著不同于近水平和缓倾斜煤层。尤其多水源补给条件煤层,揭示其覆岩“裂隙场-应力场-渗流场”演化规律对于矿井防治水工作至关重要。故以王家山煤矿西二202工作面为背景,开展倾斜煤层长壁综放采场“裂隙场-应力场-渗流场”演化规律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覆岩裂隙发育高度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增加,先增大,达到峰值后基本保持不变,沿采场倾斜方向裂隙发育高度呈现“上部>中部>下部”。垂直应力沿工作面倾向呈非对称性分布,顶板应力释放区向工作面中上部区域偏移,底板应力释放区向工作面中下部区域偏移。随着推进度增加,工作面裂隙向顶底板扩展,形成导水通道,顶底板水体向采空区方向渗流,顶底板孔隙压力出现负值,且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向采空区深部发展。最终,针对不同水源类型制定了防治水措施。为倾斜多水源补给煤层安全开采提供了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陕西煤炭
创办日期:1982年
主管部门:陕西省国资委
主办单位: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
刊期:月刊
电话:029-82210219 18165302958
Email: sxmtzz@vip.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61-1382/TD
国际统一刊号(ISSN):1671-749X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