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枣庄市滕州地热田地热特征分析及开发利用建议
李佳佳;王金香;孔帅;在分析滕州地热田已有地热地质、水文地质、煤田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地热田中深层地热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精细刻画了奥灰盖层厚度,建立了热储概念模型,认为研究区具有良好的热、源、通、盖条件。从浅层地温场特征为切入点,计算了恒温带底板深度及温度,圈定了两处浅层地温高异常;进而计算了地温梯度,发现研究区地温梯度差异较大,明显存在地温异常现象。地温梯度异常区主要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与浅层东北部高温异常区大面积重合。预测了1500m埋深热储温度情况,分析了中深层地热地质条件及特征,圈定1处中深层地热异常区为热源最有利部位,了解中深层地热异常区的平面形态。采用热储法初步估算该异常区岩溶热储地热资源量为20×10~(18)J,可采地热资源量为3×10~(18)J,相当于1.02×10~8吨标准煤的产热量。成果可为研究区的地热地质条件研究及后续勘查、规范开发利用地热能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矿用煤炭输送带燃烧特性和火灾行为研究
袁立;解盼;张瑞;刘茂霞;为探究煤矿用输送带在氧化燃烧过程中的燃烧特性,利用热重-红外联用实验(TG-FTIR)实验,结合FDS数值模拟对巷道输送带火灾特点进行研究,发现输送带燃烧有两个显著失重阶段。结果表明,第一失重阶段,输送带受热变形,脱除HCl形成共轭烯烃,发生交联缩聚热解放热反应,同时析出挥发分、CH_4和HCl;第二失重阶段,输送带开始燃烧,共轭烯烃重组、环化成芳族化合物,发生脱链解聚热解吸热反应和挥发分氧化还原放热反应,产生CO、CO_2和H_2O(g)的气体,其中输送带在燃烧过程中释放较多的CO_2;燃烧过程中放热温度最高可达870℃,烟气羽流在23.8 s左右能迅速蔓延至整个巷道下风侧;CO随着燃烧不断产生,浓度在1 500×10~(-6)~2 500×10~(-6)上下波动,距离火源越近,CO浓度越大,最高在15s、温度为500℃左右达到峰值2 977×10~(-6),极易造成人员中毒。该研究成果为相似煤矿输送带火灾预防提供理论基础。